您的留言已提交,謝謝!
5秒后將自動關閉
時間:2021-11-18
圍產期的管理措施和營養(yǎng)策略對奶牛的健康和泌乳期奶量有重大影響,圍產期的管理不當有可能會造成產后疾病的激增,導致產后淘汰率的升高,同樣影響產后的奶量提升,為牧場效益的造成巨大損失。
在所有的產后疾病中,酮癥和低鈣血癥(產褥熱)經常被稱為 "門戶疾病",這意味著當它們發(fā)生時,基本上 "閘門 "已經打開,發(fā)展為其他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大大增加。
另一方面,如果這兩種代謝性疾病的發(fā)病率水平保持很低,將有助于降低許多其他圍產期疾病的發(fā)生。
產后第一周血液中BHB>1.2-1.4mmol/L會造成真胃變位幾率增加3-8倍,發(fā)生子宮炎的風險增加3倍,增加乳腺炎的持續(xù)時間和嚴重程度。(Stephen,2017)
所以亞臨床酮癥(SCK)對牛群的盈利能力有著重要影響,因為如果不對它進行監(jiān)測,它可能完全不被發(fā)現。
好消息是,對SCK的根本原因和預防策略的大量研究,將帶來了更高的奶量和更好的利潤。
01 亞臨床酮病的損失
一項對加拿大各地商業(yè)牛群進行的大規(guī)模研究表明,平均有20%的新產牛有輕度至中度脂肪肝,并被歸類為得過SCK。
這些奶牛通常沒有被注意到,也沒有得到治療。
我們知道SCK與以下相關:
- 患其他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增加
- 牛奶損失增加
- 繁殖性能下降
- 淘汰率增加,因此壽命降低
2016年一項利用加拿大數據進行的研究計算出,考慮到上述所有損失,每例SCK的損失約為200美元。
以20%的典型發(fā)病率計算,在平均每年100次產犢的牛群水平上,這就是4000美元的損失。
02 亞臨床酮病和肝臟健康
當我們對SCK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時,發(fā)現肝臟功能是最關鍵的。
肝臟在以下過程中發(fā)揮著巨大作用:
- 生糖能力:制造葡萄糖的能力,這是產生乳糖所需要的,它催動了奶量(其他功能也需要葡萄糖)。
- 尿素循環(huán)的能力:將氨轉化為尿素以循環(huán)或排泄的能力
- 清除細菌感染的能力:免疫力和正常的肝功能密切相關
產后由于奶量的迅速提高,奶牛的營養(yǎng)需求迅速提升,但是采食量的恢復要滯后于奶量的提升,當營養(yǎng)需求超過營養(yǎng)攝入量時,奶牛將自動開始調動體脂(甘油三酯=TAGs)以滿足這些能量需求。
然后,TAGs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,稱為非酯化脂肪酸(NEFAs)。
NEFAs只能在幾個不同的途徑中被利用(圖1)。
圖1 肝臟中NEFA的代謝途徑
來源:摘自S. LeBlanc
有一些NEFAs將被乳腺用于制造乳脂,但大多數NEFAs將被肝臟吸收并被以下過程利用:
- 在三羧酸(TCA)循環(huán)中被完全氧化
- 不完全氧化,形成酮體(BHB、丙酮、乙酰乙酸),可作為能量來源,但也需要額外的能量將其從肝臟輸出
- 作為極低密度脂質(VLDL)輸出,可用于制造乳脂
- 作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,導致脂肪肝
由于近現代對奶量的追求,牛奶生產的需求超過它們的身體消耗時,所有泌乳牛將不可避免地經歷一個能量負平衡期。
但當這種負平衡變得過于強烈時,一切都開始 "脫軌"。
脂肪開始在肝細胞中積累,從而損害了肝臟制造葡萄糖、控制氨的水平和支持免疫系統(tǒng)的能力。
筆者也曾見過有些牧場,由于產后酮病的居高不下,降低新產牛的擠奶次數,通過被動降低產后奶量,遏制住了產后酮病的發(fā)病。
方法雖不可取,但是確實也從側面證明了我們上面提到的酮病發(fā)病理論。
03 亞臨床酮病的預防
在尋找預防SCK的方法時,絕不應忽視非營養(yǎng)性策略。
干奶舍中的過度擁擠、缺乏臥床床位、熱應激、供水不足、跛行和不適當的調群方案都被證明對SCK水平有負面影響。
圍產圈的密度推薦在80%以下,一定不要超過90%。計算密度除了利用采食槽位計算,更重要的是用臥床計算。
由于圍產牛的體重更大,長時間站立對圍產牛的消耗更大,所以圍產圈的躺臥率比泌乳圈更為重要。
建議圍產圈一天夾牛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。
干奶時的修蹄經常是被牧場忽略掉的。
多數蹄病的發(fā)病在于產后,始于產前。
另外還有部分奶牛在干奶期已經有蹄病,但是沒有被牧場發(fā)現,其中主要的原因為,處于泌乳后期的牛一般膘情比較好,在趾骨與蹄跏之間有一層脂肪墊,用于緩沖,減輕了患蹄的疼痛感。
但當產后膘情下降,脂肪墊變薄,蹄病就顯現出來,將嚴重影響產后采食量的恢復。
等病牛得到治療,蹄病恢復的時候,泌乳高峰期早已錯過了,嚴重影響牧場的效益。
不適當的調群也會影響產前的采食量?,F在有理論認為產前采食量的穩(wěn)定可能比本身采食量的大小更為重要。
一次錯誤的調群,可能會影響奶牛將近一周的采食量。
所以我們建議在干奶圍產期盡量降低調群次數。
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,產前牛的膘情。
建議奶牛在干奶期保持體況;但是,干奶期的奶牛往往體況過剩,不建議在干奶圍產期調整體況。
至關重要的是,牧場需要通過定期監(jiān)測體況評分(BCS),識別在泌乳期早期和中期有積累脂肪的奶牛,并對這些動物進行不同的營養(yǎng)管理,以避免膘情過胖。
04 亞臨床酮病的監(jiān)控和管理
許多牧場通過定期血液檢查或牛奶測試,已將SCK檢測作為其新產牛產后監(jiān)測的一部分。
建議牧場對BHB的檢測在產后應至少有三次(產后7天、14天、21天),產后30天以后增加一次檢測也是很有必要的,可以降低由于產后子宮炎發(fā)病和其他的炎癥導致的采食量下降引起的酮病的風險。
有些牧場在產后亞臨床酮病發(fā)病率高于20%時,將亞臨床酮病的治療程序納入到常規(guī)的產后三天護理程序中,起到了不錯的效果。
雖然增加了產后護理的工作量,但是對產后酮病的盡早干預,避免了酮病病情的發(fā)酵。
經驗告訴我們亞臨床酮病如果沒有盡早的發(fā)現和治療,發(fā)展為臨床型酮病的幾率極高,治療的難度將更大,治療時間也會更長。
一項營養(yǎng)策略的實施,包括使用甲基供體和額外的抗氧化劑,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,SCK的比率下降了一半,并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(xù)穩(wěn)步下降。
最重要的是,牛奶產量完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,從而獲得了良好的投資回報。
當涉及到營養(yǎng)策略,最近,牧場對所謂的 "甲基供體 "的影響相當感興趣。
甲基供體包括蛋氨酸、膽堿、葉酸和甜菜堿。
05 甲基供體的作用
毫無疑問,我們要防止脂肪儲存在肝臟中,而這正是甲基供體發(fā)揮作用的地方。
在圍產期補充甲基供體已被證明可以增加VLDL的形成并減少肝臟中儲存的脂肪,從而持續(xù)降低SCK(和臨床酮癥)的發(fā)病,產生更多的牛奶。
此外,最近的研究還顯示,甲基供體有助于提高圍產期奶牛的免疫功能,使它們能夠更好地抵御其他感染。
作為最后一點,在干奶期接受補充甲基供體的母牛所生的小牛免疫反應也有增強,使它們能更有效地應對病原體的挑戰(zhàn)。
由于膽堿是磷脂酰膽堿(PC)的前體,而磷脂酰膽堿是合成極低密度脂蛋白所必需的(Li和Vance,2008),膽堿缺乏會阻礙甘油三酯(TAGs)從肝臟輸出,并可能導致脂肪肝(Zeisel,1981)。
目前泌乳期奶牛對膽堿的需求尚未明確(NRC,2001);然而,在泌乳早期,脂肪肝疾病的發(fā)病率增加(Jorritsma等,2001),表明在這個時期膽堿供應可能不足。
利用限制飼喂誘導干奶牛能量負平衡(能量虧損約為9 Mcal/d)的研究中均發(fā)現了,膽堿的添加可以減少肝臟TAGs的積累(Cooke等人,2007;Zenobi等人,2018b)。
Pinotti等人(2002年)推測,膽堿通過增加PC的可用性,增加TAGs從肝臟的輸出率,隨后增加極低密度脂蛋白的產生。
Arshad等人(2020)還指出,產前膽堿的添加,可以增加了牛奶脂肪和蛋白質的產量,但沒有增加其濃度
蛋氨酸和賴氨酸是乳牛日糧中最有限的兩種氨基酸(NRC,2001)。
蛋氨酸不僅是蛋白質合成的需要,也是S-腺苷蛋氨酸的前體,S-腺苷蛋氨酸是體內最主要的甲基供體,它是PC的從頭合成所需要的(Li和Vance,2008)。
因此,Met可能通過參與PC的合成,間接地改善肝臟TAGs通過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輸出。